CN
Share To:
英式寄宿制 | 尊重孩子的节奏和差异,成长就会发生
Date:2023.10.27Browse:4329



英式寄宿制是赛德文学校的最大特色之一,它与学术教学共同搭建起一个完整的成长平台,帮助学生们在学业、能力、品格方面获得全面发展,让全人教育真正发生。

但有许多孩子在来赛德文学校就读之前没有过寄宿经验,家长们也是第一次放手让孩子脱离熟悉的家庭环境,他们可能因此产生分离焦虑:我的孩子能否适应寄宿?他/她是否在这里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本期我们邀请了宿管家长和学生一起来讲述那些寄宿适应期的故事,看看孩子们在适应期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孩子们的成长节奏有快有慢,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身上存在“问题”,而是个体差异带来的表现。


李如兵老师是榛树学院的宿管家长,在她的观察中,有一部分一年级的孩子在进入小学部之后能够特别快就适应寄宿生活,他们大多是校内幼儿园大班毕业后直接升入小学的孩子。

“这些适应很快的孩子,虽然是第一次寄宿,但是他们一进到学院就觉得很开心,有家的感觉,不会一直想要找妈妈。这和小朋友本身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之前在我们的幼儿园学习,在这个学校里已经有了归属感、安全感。”

李如兵老师还分享道,在大班毕业季时期,幼儿园和小学部会一起联动开展校内的“幼小衔接”活动,包括带领孩子们参观小学课堂、寄宿学院、食堂等,这些活动都能够帮助孩子提前建立对小学生活的认知,在开启小学生活后,也就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



图 | 孩子们每天在学院的生活丰富精彩


小学部宿管负责人曾玲艳老师有过近11年教育工作经验和4年寄宿学院工作经验,对于帮助孩子们适应新环境有着丰富经验和心得。

“个体差异不一样,有些孩子就是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大人的耐心,还有周围同学的包容,他们才可以慢慢地成长起来”,曾玲艳老师说道。她参与和见证过许多孩子度过适应期后的变化,也理解不同的孩子在表达不安时的各种行为,哭闹的、沉默的、入睡困难的,还有的孩子平时看起来十分适应环境,却在晚上和爸妈通电话时忍不住哭了起来,想家和想念爸妈的强烈情绪再也抑制不住。


我们需要理解,当孩子处在一个周围的人已经打成一片或大家都成长得比自己更快的环境中,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不被欢迎、比较落后,这时在孩子们身上流露出的封闭、沉默、躁动,实际上正是需要支持和帮助的信号。

重要的是,老师和家长能够看到、识别和理解孩子们的这些信号,及时介入,提供充分的关系、支持与帮助。


李如兵老师曾见证了小学部女孩何思瑶同学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漫长过程中所发生的惊喜变化。

在她的印象中,思瑶一年级刚入学时自理能力和边界意识都比较薄弱,难以融入寄宿环境,个性封闭,孩子的家长也因此感到十分焦虑。

为了帮助思瑶走出这个困境,学院老师和孩子的父母一起合作,成为思瑶背后的强大后盾,给她足够的爱和支持,在其他孩子对她产生误解时,老师们也会出面帮助沟通化解,在自理能力和边界意识的塑造上,她们则投入更多耐心沟通,帮助孩子厘清自我与环境的关系。


图 | 思瑶和朋友们一起摆摊参加义卖活动(右二)


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在正确的引导和长期的支持下,如今已经进入5年级的思瑶已然成为了一个能够独立自主,能够关心和帮助他人的人。

她会在同学有需要帮助时,主动伸出援手;她会在每天早晨迅速地打理好自己,为一天的学习生活开启准备;她会主动积极地承担学院小帮手角色,一起帮助老师打理学院;她会在小学部探校活动时,勇敢自信地向观众们介绍自己的学院环境,赢得大家的点赞。



图 | 思瑶的圣诞节装扮;在学院里和同学一起学习


来自榕树学院10年级的林若希同学也是在周遭环境提供的支持下度过了寄宿生活的适应期。她回忆起自己刚入学时的场景,由于没有过寄宿的经历,每天晚上都很想家,甚至会一个人偷偷哭。

“那时候觉得自己这么大了还因为想家而哭好丢人,但没过几天,这件事还是被我的宿管和导师知道了。当天晚上,我的宿管Wendy老师和我分享了她的留学经历,还请了学院高年级的姐姐来安慰我,分享她们刚来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态。在导师会的时候,我的导师Kery老师经常单独找我‘谈话’,了解我适不适应并且告诉我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时我的另一位导师何老师也经常劝解我,给予我鼓励。”


来自学院、老师和学姐们的这些帮助和安慰,让林若希感受到了莫大的温暖,使她逐渐敞开心扉和大家交往,很快,她就走出了倍感孤独的适应期。


一路见证她成长的宿管家长Wendy表示,刚来学校的林若希就像一个小哭包,也总是害怕自己做错事情,但现在的她已经变得非常活泼和负责,甚至敢于幽默自嘲,总是带给大家许多欢笑。

后来交到了志同道合朋友的林若希也表示:“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日子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在学业上有不懂,或是校园生活中遇到问题,他们都会帮我一起解决一起想办法。在后来的生活中,我变得更加开朗,也一直在不断尝试新的东西,我有了从未有过的经历,感受到了和以往生活不同的乐趣。


图 | 林若希同学在艺术课上的作品


语言不通是障碍,还是桥梁?

作为一所双语学校,赛德文学校每年也会吸引一批外籍孩子的加入,但由于过去的成长环境不同所带来的文化差异,使得这些孩子在转入赛德文学校后也面临着挑战。


来自榛树学院的Ciny同学和梧桐学院的Austin同学便是这样的外籍小朋友,他们的中文比较薄弱,在入学初期因为担心不知道怎么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相处,流露出不安情绪。

宿管家长李如兵和石镫梅表示,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学院老师们会特别鼓励这些孩子发挥自己的母语强项,在学院里通过做老师的英语翻译帮手来帮助其他小朋友。平日里,也会让孩子们一起参与各项学院活动,如脑筋急转弯、下围棋等等,体验更多寄宿生活乐趣。



图 | 英语演讲比赛在即,Austin(左)陪同学们一起练习

图 | 上周日晚上,Austin帮学院老师一起整理书籍

图 | Ciny(中)和小伙伴一起做万圣节烘焙蛋糕

图 | Ciny(右)和学院朋友们一起过生日


随着和周遭小朋友的互动变多,Ciny和Austin也总是十分热心地为其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渐渐地,他们的存在感和价值感便树立了起来,他们甚至和其他小朋友互相发起了“你教我中文,我教你英文”的合作学习。语言不再是一种障碍,而是一座桥梁,孩子们之间纯真的友谊也因此越来越深厚。

“或许有的孩子可能目前在某个方面比较薄弱,但是在某个方面很突出,让他们去做一些自己更擅长的事情,才能够建立起自信心。当孩子适应之后,他们的表达欲也被打开了,回到学院时是很开心的,会主动跟老师分享自己今天的故事,然后也会更加自律,知道为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了”,小学部宿管负责人曾玲艳老师说道。


遵循教育的规律,尊重每个生命的成长节奏和个体差异,百花可以齐放,草木自会发芽,孩子能够长大。


赛德文学校的英式寄宿制所创造的“家外之家”,充满着关怀和专业支持,尽管它无法完全替代真正家庭带来的重要影响,却共同组成了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力量支撑。

故事未完待续,未来我们将继续带来更多关于赛德文学子寄宿生活的故事,敬请关注。